有人提出問題:大家公認的鋼結構優(yōu)點很多,但為什么高層住宅在中國發(fā)展十多年了,所有高層住宅然還是混凝土結構的呢?
我在此說下我的理解,不足之處。未必準確,拋磚引玉。
首先我是搞混凝土的,但我仍然認為在沒有新材料出現(xiàn)的情況下,鋼結構是未來發(fā)展方向。
原因不是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相比造價方面的劣勢。
我所想到的鋼結構是未來發(fā)展方向的最大原因,也就是鋼結構最大的優(yōu)勢,是它廢棄之后,會比較好處理。
我們想象一下,港珠澳大橋,三峽工程,在200年后,我們的子孫,如何處理這些混凝土。
說到鋼結構的不足,我說幾點,未必準確,拋磚引玉。
1、結構剛度與質(zhì)量問題
鋼結構一大優(yōu)勢是高強輕質(zhì),這在常規(guī)建筑上是優(yōu)點。但是在某些結構上,這可能會成為缺點。
鋼的密度比混凝土大,但為什么說鋼材是輕質(zhì)呢,是因為鋼材的強度高,承受相同荷載情況下,鋼材需要量少,總體來說質(zhì)量會比混凝土輕。這是鋼結構的一大優(yōu)點。
同時由于鋼結構用量少,會導致剛度不足的問題。同時在動力問題中,質(zhì)量小,也未必就是一個好事情。
高層超高層抗風抗震是個大問題,這里說的抗風抗震不是強度問題,而是剛度問題。
也就說,大風地震情況下,不怕樓會倒,而是怕晃動太大,確切地說是怕晃動的加速度太大。
想象一下,一個一直在晃動的大樓,你敢去住不?
一個沒有正常使用功能的建筑,無疑就是個定時炸彈。
這時候強度優(yōu)勢很難發(fā)揮出來,剛度問題雖然可以通過結構手段處理,但是質(zhì)量太輕,可能會是個致命問題。
在大跨度橋梁中,尤其是懸索橋,由于鋼結構質(zhì)量太輕,我們甚至要往鋼箱里面添加配重,改善其動力特性。
對應的房屋結構中要采用鋼結構與混凝土核心筒配合,來解決剛度問題。
帝國大廈,雙塔,西爾斯大廈確實是鋼結構的超高層,但他們都是奔著世界紀錄去的,他們解決的關鍵問題都是鋼結構高層抗風,還有他們太貴了,如果用來做住宅。
另外,動力問題要注意的是,動力問題很復雜,剛度低未必合適,剛度高也未必好,只有合適的范圍才是合理的。
2、防腐問題
鋼結構防腐是個大問題,尤其是沿海地區(qū)。下面這張圖,是某海灣大橋,1991年通車。
20年后,鋼管已經(jīng)銹蝕成一片一片的頁片樣了。
3、鋼結構防火問題
鋼結構通常在450~650℃溫度中就會失去承載能力、發(fā)生很大的形變、導致鋼柱、鋼梁彎曲,結果因過大的形變而不能繼續(xù)使用,一般不加保護的鋼結構的耐火極限為15分鐘左右。這一時間的長短還與構件吸熱的速度有關。
從施工上說,鋼結構可能施工難度高點。
1、運輸問題
我的觀點恰恰相反,運輸問題才是鋼結構的一大優(yōu)勢。
混凝土運輸真的很便宜嗎?那是低強度混凝土。
C60混凝土以上,對骨料的要求是很高的。
舉例而言,貴州省全省就沒有合格的骨料可供配置C60以上的混凝土。
我們現(xiàn)在有個拱橋項目在貴州,C60混凝土的所有骨料都是從湖北運進來的。你看看這個運輸成本。
所以遠距離運輸并不是鋼結構獨有的情況。
鋼結構在工廠預制好構件,到現(xiàn)場拼裝,可以節(jié)約大量的現(xiàn)場成本,同時控制工程質(zhì)量。
相同的一輛卡車,運一噸的鋼材和運一噸的砂石,當然運鋼材的成本(單位價格成本)低一些。
同時,把混凝土弄上100米以上的高層的運輸成本,恐怕也比鋼結構高。
順便提一下,鋼結構的成本不僅僅是鋼材的成本,還包括加工成本,兩者大概是1:1的關系,也就是說5000一噸的鋼材,加工成構件,總成本會變成10000元一噸。運輸成本再貴,和10000元每噸來說,也是個小數(shù)字。
1方混凝土,成本不到500元把,折合成每噸也就是200塊錢。兩者相差50倍啊,當然考慮到強度差距,這個成本差距會縮小一點。
2、大跨度恐怕不能說是鋼結構獨有的優(yōu)勢。鋼結構為什么要做成桁架,桁架從整體上講,就是個掏空的梁。單一鋼結構構件,沒法做出這么大的梁高,所以用桁架來拼裝。但由于壓桿穩(wěn)定的問題,用鋼桁架做的跨度是很有限的。桁架的跨度能做100m?200m?同時桁架的面外穩(wěn)定性也是個大問題。
3、漏水和隔音的問題,倒不是什么難度問題,那是因為做廠房對這方面沒注意或者就沒搞好。就那漏水的來說,現(xiàn)澆一層混凝土薄樓面就解決問題了呀。
最后,結構工程師恐怕更多的是不會鋼結構吧,說不屑真是有點自欺欺人了。
(老實承認,我也不懂鋼結構設計)作者 徐騰飛,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系,教師
文章轉(zhuǎn)載請注明轉(zhuǎn)自《鋼結構招聘網(wǎng)》